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
中心动态
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1年,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经过4年的建设,通过了省教育厅验收,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形势下,中心发展要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心各项工作充满活力和生机。为更好地凝聚共识,谋事创业,特制订此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发展分析
(一)“十二五”期间的主要成果
1.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高层次人才引进成绩显著。引进黄州学者、博士生导师1人,申报楚天学者岗位2人;引进博士1人,3人晋升为教授。
近五年中心师资队伍已实现了结构性调整,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源结构日趋合理。有教授5人、副教授10人。博士(含在读)共计7人,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全部实现硕士化,中青年教师已成为主体力量。教师来源涵盖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国内十余所知名高校,学源结构合理。
2.教学建设与改革
专业建设成绩显著。教育技术学专业继成功获批湖北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之后,于2013年获准成为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课程建设富有成效。先后建设视频资源共享课程7门,分别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视频公开课制作、教学系统设计、学前儿童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学。针对卓越教师,建设有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
教学团队稳步发展。目前已有“教育技术学”教学团队成为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教育学”、“数字动漫游戏”、“课程教学论”3个教学团队成为校级教学团队。
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围绕实践人才培养,先后开展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及实践探索,包括“创新创业导向下的教育技术学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实践体系构建及实施”、“基于体验学习圈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实践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等。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3.科学研究
在科研方面,获得省厅级以上课题共40余项,发表核心以上论文60余篇,论文总数270余篇。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获奖15项。
4.研究生教育工作
目前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两个领域研究生在读总数为15人。中心注重研究生培养规范化,对培养方案进行了多次修订,优化导师队伍,进一步完善学位论文答辩程序,严把毕业论文关。目前学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5.育人工作
以学生党建为龙头,大学生思想建设有效开展。以学生党建引领学生思想建设工作,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
突出专业特色,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并取得良好成绩。2012年,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第七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中,焦静同学在决赛中取得了“Flash动画设计”科目全国二等奖,马圆圆等多名同学获“Office办公自动化高级应用”科目三等奖、优秀奖。中心马慧老师被评为最佳指导老师。2015年湖北省大学生信息技术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5年第五届数字创意大赛暨第八届网页设计大赛中,中心学生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9项。
在学生科研方面,学生创新意识强、科研热情高,每年有10余项学生课题获得校级课题立项。2015年获批湖北高校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校级1项。有多人次在省级和国家级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辩论邀请赛等重要赛事中获奖。
(二)中心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从中心发展纵向看,各块工作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令人自豪和鼓舞,但放眼全省乃至全国,目前各兄弟高校教育中心发展势头强劲,竞争态势不断加剧,中心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师资队伍建设
(1)学术领军人物偏少。在国内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总体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实力的整体跃升。
(2)学科梯队结构有待继续完善。按学科背景划分,中心教师组成主要包括五部分,教育学团队、心理学团队、学前教育团队、教育技术学团队和数字媒体技术团队。目前学前教育团队职称和学历均偏低,数字媒体技术团队实践型双师偏少,心理学团队科研有待加强。尤其是应对中心转型发展需要,双师型教师队伍明显不足。
2.科学研究
(1)科学研究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中心的科研成果已较为突出,但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较,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国家级项目、获奖较少;具有高水平、前沿性的重大标志性研究成果偏少;还应强化科研论著的社会效应,力争在国家级项目、获奖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3)学科的社会服务功能尚待进一步开发。社会服务是高校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何发挥自身智力优势,有效地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是摆在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同仁面前的新课题。
二、指导思想
中心将以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为根本,秉承“团结、务实、勤奋、创新”的精神,坚持“人才立院、特色兴院、科研强院”发展理念,确保教学、科研、社会服务齐头并进,为黄冈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发展与文化建设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专业人才,使黄冈师范中心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成为基础教育研究重镇,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人才库、智力库、思想库。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中心将按照国家的办学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学校转型的总体目标及发展战略,团结全院师生,引进2-3名楚天学者,力争省级教学成果奖再上新台阶。增加省级重点学科数量,争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零的突破。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成果,在国家级课题上有新的突破。到2020年,将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建设成为基础教育研究重镇,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人才库、智力库、思想库。
(二)具体发展目标
1.师资队伍
师资规模方面,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将达到30%以上;使高级、中级职称比例进一步合理化;优化学缘结构,以国际化的视野引进具有不同学缘的人员。
继续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强素质、长才干为导向,以培养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为目标,每年选派至少4名教师到幼儿园、中小学校以及地方企业工作半年以上,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50%以上。
2.教学建设
专业建设方面,高质量完成国家特色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部第一批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各项既定任务,通过教育部的检查验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创新创业导向下的教育技术学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群实践体系构建及实施”项目,并力争取得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学前教育、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通过加强基础建设,在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等方面达到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达到校级特色专业要求,努力成为湖北省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教材建设方面,着力开发富有特色的专业教材,争取有3-5种教材成为校级重点教材,力争有1门以上省级教材立项建设。
3.科学研究
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科研创新。到2020年,力争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10项,承担一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科研经费达到100-500万元;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00-300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5-10部;获省级以上奖励2-4项。通过智库建设、决策咨询、人才培训、政策建议、产学研联盟等多种形式,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服务。
四、重点工作
(一)打造精干教科研团队,推动学科建设
首先要发挥学科、方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对科研团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稳定的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带头人的作用,密切团队成员的联系,能有效促进研究项目规划、活动实施、成果产出等工作。
其次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培养和引进并举,多渠道、多途径引进人才,优化队伍结构。
最后积极开展学术研讨、学术沙龙等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课题为中心,形成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科研团队。
在形成高效、精干的教科研团队基础上,以团队为单位进一步营造充满生机活力的工作氛围,让每位老师安居乐业,做自己擅长且乐于从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最终构建和谐中心,提高全院教师的幸福指数。
(二)注重成果产出,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科技体制和科研氛围是否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直接影响着科研水平和科技发展。改变现有科技体制中严重束缚和制约自主创新的弊端,不断优化制度、营造氛围,建立更加完善的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机制,保障科研人员全力投入科学研究、进一步促进重大成果产出。
推动和规划成果产出,要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导向。主要是增强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努力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使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真正成为鄂东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全力提升中心整体科研水平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制度保障机制
探索新形势下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支部建在学科上,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支部、定期组织党员过生活会等活动,使支部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切实增强党员意识,发挥教工党员在育人工作中的模范作用。继续做好民主党派、无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
继续深化中心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在梳理原有各项工作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推动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建设,强化中心管理的民主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教代会制度和年会制度,充分发挥教师民主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外交流,积极引进兄弟院系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
(二)优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为提升该学科队伍建设层次与水平,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努力拓宽人才引进的渠道和方法,本着“宁少必精,教研双强”的原则,保持并完善原有的引进程序,以吸引更多有成就的学者加盟本学科。
中心将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实施“导师制”。根据中心实际,继续实行“老带青”活动,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度。要签订协议,明确责、权、利,加大配套力度。选派师德好、学术造诣高、责任心强的老教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指导,帮助他们尽快通过“教学关”和“科研关”。
扩大学术交流是加强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中心将推出高端访学计划,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派出青年教师定期分批前往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访学交流,尤其鼓励开展国际合作的学术交流活动。
(三)完善资料与设备保障机制
大力硬件条件建设,改善教科研环境。加强博士教授工作室、教师活动室、教师休息室、研究生工作室等硬件环境建设,保障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国家级“传媒与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利保障实验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同时,积极开放实验室,保障学生毕业设计、课外实践、专业竞赛甚至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顺利开展,以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与专业能力。
继续加强图书资料和数字化资源建设。
(四)建设多源化的经费保障机制
随着国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日益重视,经费投入逐年递增,在十三五期间,中心将继续鼓励教师开展纵向科研项目的申报,以项目带科研,以项目筹经费,以项目促成果,使争取上级部门的科研立项成为开展科研活动的经费来源主渠道。
中心将“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强化中心在全省基础教育中的引领作用,为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
2015年10月20日